2011年9月21日 星期三

10/1~10/30 李美慧「花蓮11載」展


定居瑞穗,從柚林家園到南橫、松園、
太魯閣、清水斷崖。
11年來,一步步切入縱谷的核心,
也更一層層刻畫生命的蘊涵。

                                                                ~李美慧

開幕茶會:2011.10.01(  2:00~5:00pm)
展期:2011.10.01~10.30(週二~週日10:00~18:00

展場: 乙皮畫廊  iP Arts Gallery
97053花蓮縣花蓮市林森路210-2

TEL:+886(03)833-2626



2011年9月20日 星期二

李美慧的幽然光景

 文 黃粱



李美慧/ 山茶-3 / 油彩 畫布 / 60.5 *72.5cm / 2009 


人總是立定于眼界,大自然卻幻影迅速。

藝術家借語自然景象,最初著迷於天地之大美,在廣闊之境的對照下,人心仄逼無所遁逃。自然風物變幻莫測,藝術家遂研擬超越視覺框定的可能性,西方發展出印象派繪畫,東方有寫意山水。李美慧的藝術風情,不離自然而又超脫天地形骸,富有人文意境之美,可以放到這個脈絡來思考。

李美慧的關注對象是台灣的山海田野,太魯閣、南橫、清水斷崖、柚子林、莿桐、山茶花。她的藝術注滿了深情,對這塊生於斯長於斯的土地之愛。難得見到這樣的奇觀:一個嬌羞的擁有小學生身材而且怕蛇的阿嬤,扛著一卷200號的大畫布行走在山野海陬荒徑上,與大塊天地面對面較量。沒錯!是較量不是臣服;但李美慧的藝術較量帶著宗教性特質。

一朵朵大於手掌的紅艷山茶狂放於無以名狀的慘淡氛圍中,舞不盡的歲月滄桑感迎面撲送。從風格而言固然是寫意技法,是攜帶著李美慧特有的水墨皴擦暈染效果的油性繪畫;可是它的藝術尺度很不尋常。空間上,它超越了現實之花,茶花被放大張揚,緣自藝術家心情之複雜體性之擴張,畫面被賦予了時間縱深,血豔般的茶花是心跡,流露歲月滄涼的語調。〈山茶〉流離在靜謐山林中迴蕩於對生命自身之祈禱。

如果說〈山茶〉草書般的筆觸動人心魂,〈台灣蘭〉更顯出奇魅境界。初覽之,類似印象派的自然風光,但其光影非比尋常。印象派是日光顯像,明暗對比很重要,〈台灣蘭〉的幽然光景卻好比從畫布裡透出光來,光影斑剝難以追尋其輪廓,意與象相互繚繞。是夢想裡的蘭蕙,意氣中的花草,故名台灣蘭。

李美慧常上南橫啞口,愛慕天池一帶環山風景,創作於2004年至07年的〈南橫摩天嶺〉是一張寬幅五米的代表作,頗有一人獨對的壯闊豪邁,將天地盡攬於胸懷。銀白主調中潛游著淡金色光芒,攝受靜穆,推盪無極莊嚴之感。

大自然總是靜默安然,人心卻有無窮的情意跌宕。

2011年9月7日 星期三

李屏宜 Li, Ping-Yi


1985/10/4  生於花蓮
1985/10/4  Born in Hualien, Taiwan

學歷Degree
2002~2007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學系
2008~迄今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版畫組

個展Solo Exhibition
2011 培植─非自然的自然圈 李屏宜創作個展,典藏創意空間,台北
2011 李屏宜版畫創作個展,畫廊GALLERY,高雄

聯展Joint Exhibition
2011 「小小異想」版畫聯展,耀紅名茶藝術空間
2011 岩筆模版畫主題展──夏,岩筆模
2011「行旅藝創」開幕特展,淡水漁人碼頭滬水一方
2011 台灣─韓國版畫交流展─撞擊、繁衍,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博物館國際展覽廳
2010 花蓮新世代聯展,阿之寶小空間

得獎經歷Award
2011 「台中市第十六屆大墩美展」版畫類第二名 台中市政府文化局,台中
2010 國立台灣美術館 99年度青年藝術家作品購藏計畫」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
2010 「中華民國第十四屆國際版畫雙年展」佳作 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
2009 「第七十二屆台陽美展」入選 台陽美術協會,台北

創作自述與作品介紹

1.     創作主題
離開家鄉進入都市的求學生活,自然環境形態交雜都市場景,和過往記憶中單純自然氣息不太相同。開始思索,保留腦海中自然植物原始的清新,將其帶入這個世代下的生活環境,展現共存可能發展性,或是取自然造形與精神之美注入大環境及大眾精神內部。

「我長久仔細觀察植物生命的獨特變化過程,越來越覺得,我們放眼所見的植物型態並不是早就預定好的,而是易變的、極富彈性的,因此他們可以適應世間許許多多的環境條件。他們受這些條件的影響,以自己的型態去遷就這些條件。」

植物學家歌德認為自然植物生命型態將隨著所處環境有所改變,外在環境變化強行介入生命體的本質,這樣力量驅使下,我開始思考如何配合既定所處的空間條件,與動植物站在同等地位,共生出順應自然與天地同喜樂的新概念,著手於平日所熟悉居家場景開始進行這項改變。

起初是以對「家屋」眷戀來抒情紀錄,延伸藉由家居內現成物件營造出一個小型生態圈,納入我生活中飼養、培植、蒐集、裝飾的元素,連接複合生物的概念,融合人工物與自然物兩者成長並存,創造新的生態模式。培植植物、動物、非生物間彼此集結後的相互依存性和循環性。

2.     創作形式
創作形式手法挪用「嫁接」的概念,嫁接(Pharming)原義是指將植物接移到不同種類上種植通常移植到新生命體部分會與原來的載體差異很大。這樣的技術屬於無性繁殖的一種,目的是希望培植出更完善的生命,保留原植物特質,另外賦予新的優點讓物種更齊全,擷取部分器官,轉接到另一株植物體上,使兩者癒合來營共生的操作,結成為一個獨立生長的新個體面對居住環境遷移,影像的快速移動,身處不同城市感受到景色、聲音、溫度、溼度、氣味在移轉,這些移動的過程,屬於自身私密的痕跡會被重疊混合進下一個空間,經歷不斷離開、進入、離開、進入…感官記憶和心靈精神反覆疊合一層層私人筆記,我想保留這些觸動內心的場景物件,將自己飼養種植的動植物樣貌,連接所處的世代經驗,表達對存在環境新生態的定義。嫁接植物培植於室內載體,複合成異想的室內自然圈,呈現個人面對事物一種抒情式的對話。

3.     創作技法
選用木刻凸版畫中單版複刻的手法,開始到印製結束,一塊版完成,每次只印製一個顏色,印完必須在同一獨版上重新雕刻,刻除畫面中想保留下的顏色,經過反覆雕刻壓印,層層疊疊堆積過程伴隨強烈的身體感,我將這樣的勞動轉化類比成種植經驗,從構圖、製版、滾墨、印製到清潔的整個過程;應對了種植從播種、發芽、鋤草、澆水,開花到凋謝。將我所創造的植物栽種於畫面上,開始製版到印製完成,中間每一個雕刻的痕跡、油墨調製的濃稠、滾筒滾動的節奏,到最終清墨收尾的頻率,創作的每一個程序,對我而言都是一種生命修行體驗,同時契合生活上的步調和模式。

油印木刻每一層油墨交疊後的相互混色,存在著一種不可預期性,隨著油墨堆疊輕薄厚重的不同程度,在平面上出現了另一種物質性的空間感,有些單薄透著木紋;有些厚重黏膩飽和;有些經過擠壓相互交融;有些清透的露出呼吸感,不同顏色的油墨有著不同的濕潤程度和色澤飽和度,堆疊間組合出千變萬化色感特性。在印製過程中加入快乾劑會影響肌理面的產生;維利油則會控制油墨透明度深淺,營造出特殊空氣質感,上述不同油墨屬性必須經過不斷測試以及色層堆疊累積經驗,才能有良好的掌控能力。

我創作用色模式是以飽和深色疊印製透亮淺色的做法,不同於傳統單版複刻由淺印製深色之分色法,由深色開始堆疊,以致於之後堆疊需加入白色來覆蓋,色調疊合後會顯露出類似太陽照射光暈的曖昧溫暖效果,我用微妙的色調轉變營造出畫面的呼吸感,一來讓畫面中植物體們充滿生機;另一方面希望觀者能感受畫面裡的舒適溫度,這與傳統木板畫強烈對比色調大不相同。

4.     創作內容與觀念
「物」所指存在於天地之間任何有形體的東西,人們在認知「物」時,是對所見對象產生某種概念。理性認知對「物」產生形體概念,精神層面對「物」抒發情感。個人經由觀看、聆聽、觸摸、氣味等感知轉入自我精神性的記憶特質,將內在感性情愫映照於物體之上,賦予其特殊象徵意義,理性物質與感性精神交互碰撞下,形塑出一種體悟與抒情。

選取記憶裡陪伴我成長的植物形象、氣味,紀錄不同以往的生命質地,呈現它們在不同時間點的生命狀態,從萌芽、綻放到凋零,對照自己的精神狀態和肉體轉變,都在此種循環狀態下衍生。相對於面臨景物快速變遷消逝,肉體和心靈所感受到事物轉移的不確定狀態,描繪和觀賞植物靜態卻堅強的生命片段是一種安穩的寄託精神。

從個人寄情抒發延伸至社會性面向,我將植物生長面向衍生更多的想像,並把它們放入更多元的現實環境中,現成家具和器物成為培植出自然植物的溫床,一方面說明自然環境因人工產物的社會有所受限;另一層面想表達出,打破這些限制,構築一個非自然原生卻可孕育出好自然風景的環境,將人工與自然原先本質相矛盾的兩者,產生「異體共生」融合交集新風貌。


羞羞阿多諾 / 木刻凸版畫 單版複刻 / 56 x76cm / 2011

培植實驗 / 木刻凸版畫 單版複刻 / 76×112cm / 2010


海芋長頸鹿 / 木刻凸版畫 單版複刻 / 76×55cm / 2011

蕾絲蝸牛 / 木刻凸版畫 單版複刻 / 76×55cm / 2011

蘭壽I / 木刻凸版畫 單版複刻 / 25×25cm / 2011